光伏行業周期性特征明顯,在過山車般的輪回中,最大的秘訣是“跨越周期”。所以,對于光伏企業來說,平滑行業周期、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比賺錢更重要。
過去10多年,從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到技術路線不斷迭代,光伏行業已經歷了數次“大起大落”。而在此背景之下,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昔日的行業巨頭轟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隆基股份、中環股份等一批新生力量。
作為光伏行業“賣鏟人”,晶盛機電董事長曹建偉既經歷了蜂擁而起的黃金發展期,也目睹了驚心動魄的行業整合期,10多年創業歷程,令他對光伏行業“剩者為王”感觸頗深。在接受記者采訪過程中,曹建偉坦言,“很多時候,特別是行業發展的冬季,競爭對手不知不覺就消失了。所以業界有一種說法,競爭對手往往不是被我們打敗,而是被行業淘汰的?!?/p>
梳理可以發現,不管是2008年金融危機,還是之后的歐美光伏“雙反”、“5*31”新政,晶盛機電在行業的洗禮中不斷成長。2012年上市以來,公司跑出了驚人的8連增。上市當年,公司營業收入為5.03億元,凈利潤1.74億元;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達到38.11億元,凈利潤8.58億元。
在光伏行業的跌宕起伏中,曹建偉的周期產業生存之道是:晶盛機電只跟頭部企業做生意,從而使得公司在周期波動過程中,不會受到損傷。
度電成本是光伏行業競爭的核心,如何降低度電成本需要整個產業鏈來協同創新,包括設備供應商、硅料供應商、電池供應商、組件供應商,以及應用系統等上下游聯合聯動一起創新,才能使得技術創新一步步為整個產業服務。所以說,光伏產業現在能做到平價上網,與產業之間的合作關聯度非常密切。
晶盛機電不僅僅是設備供應商,更準確地說,其實是解決方案供應商。在與客戶的合作中,晶盛機電不僅給客戶提供設備,還進行先進工藝的研發,做工廠的自動化、信息化,包括智慧工廠的解決方案。給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更深層次地滿足客戶的高要求,才能構建起更緊密的合作關系,這樣也就增強了公司與客戶之間的粘性。
實力雄厚的頭部光伏組件企業,不僅自身更重視科研,也往往更愿意為創新買單。它們會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過程中,不斷地向設備供應商提出一些新難題,促使、幫助做一些設備的創新和工藝的創新。
從公司2007年成功研發出國內首臺全自動單晶硅生長爐,到成長為行業第一,再到現在,晶盛機電的單晶爐,一直是市場上國產產品中售價最貴的。但是,從客戶的應用成本來看,卻是性價比最高的,所以這么多年晶盛機電單晶爐市占率,一直在行業中遙遙領先。
晶盛機電的成長,與下游龍頭中環股份的深度合作密不可分。而在晶盛機電的客戶名單中,主要的客戶還包括有研半導體、合晶科技、晶科能源、上機數控、晶澳科技、通威股份以及高景太陽能等業內知名的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這些高質量的下游客戶,為晶盛機電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