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嵊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嵊泗縣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通知指出,通過三年建設發展,新能源開發規模不斷提升,新能源新增產值達到11億元以上。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93.2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達到15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30億千瓦時以上。
通知還指出,以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國家試點為契機,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鼓勵利用工商業企業廠房、車棚和公共建筑等屋頂資源,推動建設一批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鼓勵居民社區、家庭和個人發展戶用光伏系統,推動光伏發電入社區、進家庭,實施“屋頂光伏共富工程”,實現分布式光伏的就地消納和有效利用。結合嵊泗海島優勢,充分利用灘涂、廢棄宕口等,重點發展集中式光伏電站,建成薄刀咀120MW光伏電站項目。
原文如下: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直屬各單位:
《嵊泗縣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已經全縣六大產業研究工作會議暨招商引資調度會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自職能,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嵊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4月27日
嵊泗縣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新能源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標準性方向,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戰略目標的重要產業。為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立足嵊泗實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忠實踐行“八八戰略”,以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海島樣板縣為要求,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服務功能,高標準推進風電基地建設,多元推動太陽能、LNG、氫能、海洋能等利用,積極培育和壯大新能源及相關配套產業,建立“生態鏈、產業鏈、融資鏈、利益鏈、營銷鏈”多鏈條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全面規劃,有序發展。堅持規劃引領,增強系統思維,處理好主要和次要、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掌握新能源發展節奏和步驟,因地制宜有序推進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各類新能源綜合開發。推動新能源與農業、漁業、交通、建筑等不同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實現新能源多元化發展。
2.堅持系統觀念,融合發展。統籌處理項目開發和產業鏈發展的內在聯系,緊抓海上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規?;l展的契機,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產業,著力打造新能源供應海上基地,實現能源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齊頭并進。
3.堅持創新引領,高端發展。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強化深遠海風電、綠電制氫、儲能等新能源前沿技術研究,集聚創新要素,營造創新環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加強研發服務、人才培養等平臺建設,持續提高產業發展質量與效益,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拓展。
4.堅持開放合作,協同發展。準確把握新能源產業發展新特點、新趨勢,堅定不移推動新能源產業朝著開放、合作、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浙滬兩大自貿區政策疊加效應,積極利用國內外資源和市場,不斷提高產業開放發展水平,提升產業影響力。加強產業分工協作,構建共生共享的新能源產業生態圈。
(三)行動目標。
通過三年建設發展,新能源開發規模不斷提升,新能源新增產值達到11億元以上。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93.2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達到15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30億千瓦時以上。建成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示范縣,建成新型海洋能示范項目2個、零碳智慧島示范項目1個。初步形成新能源產業鏈布局,新能源消納水平顯著提高,初步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成為全省海上新能源發展標桿縣。
二、主要任務
(一)打造新能源海上供應基地。
1.打造百萬級海上風電基地。
加快海上風能資源開發,統籌銜接做好項目開發建設和儲備工作,推動項目及時開工建設,實現持續發展。加快推進嵊泗2#、5#、6#海上風電全容量并網,有序推進嵊泗7#、海上風電項目建成并網,啟動嵊泗1#、3#、4#、泗礁島海上風電項目前期工作。結合全國深遠海海上風電規劃工作開展,堅持示范引領、穩步推進,推動百萬千瓦級遠海海上風電開發基地規劃布局。積極探索深遠海海上風電研究,推進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技術論證,推動漂浮式研發中心及制造基地建設。
2.打造海島光伏規?;l展高地。
以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國家試點為契機,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鼓勵利用工商業企業廠房、車棚和公共建筑等屋頂資源,推動建設一批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鼓勵居民社區、家庭和個人發展戶用光伏系統,推動光伏發電入社區、進家庭,實施“屋頂光伏共富工程”,實現分布式光伏的就地消納和有效利用。結合嵊泗海島優勢,充分利用灘涂、廢棄宕口等,重點發展集中式光伏電站,建成薄刀咀120MW光伏電站項目。
3.打造海洋能應用示范先行地。
積極開展海洋能利用研究和示范,探索波浪能、潮流能與海上風電綜合利用,推進海洋能協同立體開發。鼓勵科研機構、社會資本在嵊泗海域深入推進波浪能、LHD潮流能等海洋能科研示范項目建設,不斷提高海洋能利用水平,為海洋能規?;瘧脛撛鞐l件,為孤島實現多能互補提供解決方案。探索開展有居民海島(礁)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范工程建設,為規?;_發海洋能資源奠定基礎。
4.打造小洋山LNG接收中心。
強化浙滬新能源領域合作,做大做強油氣儲運、分撥、交易等業態,推進國際油氣儲運基地建設。加快LNG冷能利用、油氣貿易等關聯產業落地。加快推進上海LNG一期儲罐擴建工程冷能發電項目建設,積極做好上海LNG站線擴建工程協調和服務工作,力爭2022年開工。謀劃研究以小洋山、小黃龍島為支點,建設浙滬海上LNG輸氣通道的可行性。
(二)推進新能源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1.構建海上風電全產業鏈格局。
以協同打造“海上風電基地,岸上產業園區”為目標,重點打造大型風力發電鑄件、軸承、齒輪箱、變流器等風電關鍵零部件產業布局,推動風機設備、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產業項目在嵊落戶,不斷提升與大功率風電機組發展相配套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充分發揮港口優勢,探索在小洋山區域打造風電裝備制造出口基地。加快打造海上風電運維基地,大力引進有實力的風電運維企業,加快大小洋山海上運維基地建設,實現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風電機組狀態評價與診斷、風電機組維護、升壓站維護、海纜維護、備品備件供應等“一站式”運維服務。支持國內龍頭企業開展“風電制造+風場運營+工程服務”一體化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力,帶動全產業鏈降本增效。
2.建立健全光伏產業鏈。
以加快建立健全光伏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培育發展光伏設備制造能力為方向,以“用”促“產”、以“銷”促“產”,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高效太陽能電池組件、智能化光伏生產設備等光伏電站配套產業,提升配套部件供應能力,積極發展高效光伏材料、零部件與裝備產業,提高光伏產品和裝備本地配套率,持續降低光伏發電成本。重點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光伏發電監控智能化云平臺、智能光伏儲能一體機、高效光伏并網電源設備,培育新能源集成應用服務一體型企業。
3.推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
建設培育穩定的新能源領域儲能市場,重點提升儲能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適用性。借助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對儲能的大規模需求,引進和發展儲能核心組件裝備制造產業,帶動儲能材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群。通過儲能應用示范項目的規?;瘜嵤?,不斷完善提升關鍵技術和設計、安裝、維護、運營等服務能力。
4.積極培育氫能產業。
以打造氫能海上供應鏈為契機,充分利用海上風電、光伏等富余電力資源,重點支持美國空氣產品公司等龍頭企業,在小洋山區域開展綠電制氫試點與應用場景示范基地建設。積極引導風電開發企業加快海上風電制氫儲氫技術研發,有效解決風電大規模棄風問題,以降低海上風電建設成本。在小洋山、灘滸等島上,規劃布局基于風電和光伏的制氫工廠,重點發展氫能制備、儲運及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構建氫能安全、高效運輸體系。以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和需求為導向,加快發展氫燃料電池及配套產業,打造氫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供應基地。
5.加快LNG綜合利用步伐。
依托小洋山天然氣儲運優勢,在小洋山北側區域或薄刀咀區域謀劃LNG燃氣發電項目,以緩解洋山深水港用電需求,降低用電成本。多方式多途徑實現LNG冷能綜合利用,加快推進全國首個冷能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積極招引冷能低溫冷庫,爭取1—2個冷鏈物流項目在小洋山區域落地。
(三)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
1.構建海島特色新型電網體系。
建設離島高彈性電網海島樣板,實現單靠上級電網轉向本地風電、光伏、儲能、彈性負荷有效協同,確保電網運行安全性有效提高的基礎上,實現新能源全額消納。重點打通海上風電與陸上電網連接通道,規劃新建7#海上風電至沈家灣變線路。以小洋山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區域電網接納能力,按照應并盡并原則,實現薄刀咀集中光伏電站及屋頂分布式光伏并網消納。推進灘滸、壁下等孤島微電網建設,提高偏遠海島供電可靠性,提高新能源利用率。鼓勵和引導本地工商業用戶與縣內新能源開發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
2.加快海島儲能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新型儲能技術應用。在電源側,原則上新增新能源項目按照15%裝機容量配建儲能設施;在輸電側,規劃布局1—2座儲能電站,提高嵊泗電網安全穩定性和電網調峰能力;在配電側,有序推進儲能型變電站示范項目建設,大力引導新能源開發企業研發適合海島特色的儲能技術,并與遠景等新能源企業合作共建新型儲能設施。
3.打造低碳能源消費場景。
圍繞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業、居民生活以及綠色低碳科技創新“6+1”領域,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零碳縣、無碳城建設。重點推進綠華—花鳥雙島聯動零碳智慧示范項目建設,積極打造黃龍東咀頭低碳應用場景。推動交通、建筑、居民生活等領域“電能替代”,進一步提高電氣化水平。加快家用電動汽車推廣使用,推進公共交通電動化,推進港口岸電全覆蓋。堅持車樁協同發展,完善充電設施布局,建成公共充電站16座以上,公用充電樁位100個以上。探索建設加氫綜合服務站,開通運營氫能公交示范線路。完善菜園城區智慧零碳停車場站建設,有序推進各大島嶼充電停車一體化場站規劃和布局。積極推廣綠色低碳建筑,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加快實施嵊泗燃氣管道建設,推進本島煤改氣工作。
4.培育綠色能源消費新業態。
發展新能源數字化運營系統,推進配電自動化和智能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滿足新能源、分布式電源等多元化負荷發展需求。鼓勵各類企業等主體積極參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重點在源網荷儲協調、數字化智能化運行控制等方面提升技術和優化系統。逐步建立完善的電力市場環境,積極銜接、有序推廣國家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交易,通過市場化方式部分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問題。
(四)實施五大重點工程。
1.產業融合發展工程。
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在已建2#、5#、6#風電場內加快網箱養殖、貝藻類筏式養殖試驗性項目建設,爭取1—2年內取得實質性成果。圍繞大小洋山海域,探索發展“海上風電+休閑漁業”,建設1—2座示范性休閑海釣平臺。加快大洋山生態高效養殖項目建設,打造漁光互補示范基地。積極推進灘涂生態型漁光互補項目,依托薄刀咀光伏電站建設首座生態型漁光互補項目,同步在大洋山、灘滸等地尋找合適區域發展漁光互補項目。加快建設一批“光伏+”綜合利用基地,鼓勵在枸杞島、花鳥島等推廣“光伏+”生態旅游新模式,促進光伏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
2.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借助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以及骨干企業等優勢單位資源,圍繞海上風電、光伏、氫能、儲能、海洋能等關鍵領域培育創新載體,探索搭建一批對新能源產業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高層次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突破一批海洋新能源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加速技術成果產業化。
3.產業與應用融合示范工程。
圍繞加快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鏈補鏈強鏈,努力推動技術、資本、人才等各類要素有效集聚,加快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提高產業區域配套水平,提升新能源裝備制造與開發利用一體化水平,打造產用融合發展示范區,實現應用促進產業、產業支撐應用良性發展格局。聚焦嵊泗未來海上風電、光伏、氫能、海洋能綜合利用等新能源發展重點領域,整合存量建設用地培育建設新能源產業特色園區,著力打造產城融合、產用耦合、產研結合、多位一體的現代化新能源融合示范縣。
4.產業合作協作工程。
充分發揮浙滬區位優勢,積極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與長三角地區高校、研發機構、專業孵化器和大型公司的合作,引進優秀研發成果進行產業化。積極推進與兄弟縣區在新能源產業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探索通過資源置換、“產業飛地”等模式,推動項目和產業同時落地,重點打造產業聯盟“飛地經濟”模式。加快推進產業間協作,在海上光伏裝備、風電裝備、新型動力和儲能電池及材料等領域加強與國內有關地區的產業上下游協作,培育發展新能源全產業體系。
5.產業價值挖潛工程。
緊抓海洋碳匯經濟發展契機,深入挖潛新能源產業附加價值,謀劃推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項目,積極打造“賣電+賣碳”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電力市場環境,積極銜接、有序推廣國家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交易,通過市場化方式部分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問題。積極倡導電力用戶使用可追溯、可評估、可認證的綠色電力產品,鼓勵各行各業消費使用綠色電力,形成良性的綠色能源消費循環經濟體系,促進新能源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新能源產業、海上風電、整縣光伏工作專班的作用,強化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明確部門分工,細化任務目標,統籌推進。建立日常工作聯絡機制,各專班成員單位根據部門職責全力配合,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二)優化發展環境。
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和開工建設。對新能源產業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建立以項目為中心、企業為主體的政府服務體系,推行“一窗進出、并聯審批、全程代辦”、“保姆式”跟蹤服務和容缺后補制度,營造高效、便捷的產業發展環境。
(三)加強政策支持。
在國家、省市相關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嵊泗新能源產業鏈發展需求,研究提出新能源產業及配套關聯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消費端補貼政策,激發高效節能產品、新能源汽車等消費潛力,推動居民消費綠色升級。進一步完善儲能設施支持政策,提升嵊泗新能源消納能力。
(四)加速招商引資。
強化新能源產業領域“雙招雙引”,統籌布局推進新能源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圍繞光伏、風電、氫能、海洋能等重點方向開展全產業鏈精準招商,制定細化招商清單、建立專業精干招商團隊,完善招商載體和要素保障支撐體系。積極對接“浙恰會”等現有平臺,重點發揮以商招商、中介招商、資本招商以及產業鏈招商等多種招商方式,積極探索政府產業基金以“投”帶“招”等招商新模式。
(五)強化要素保障。
積極申報新能源項目列入省重點、“4+1”等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向上爭取資金、土地、能耗、環境等要素資源。加大對新能源項目開發和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爭取國家和省產業發展資金支持,并吸納社會資本,設立縣級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新能源產業優質企業及重大項目發展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信貸支持,創新融資方式和金融服務模式,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擔保貸款等金融服務,采取多種手段保障資金需求。
附件:嵊泗縣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表(2022—2024年)
附件
嵊泗縣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分解表(2022—2024年)
原標題:嵊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嵊泗縣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